一、什麼樣能力、背景的人可以投入音樂產業?
音樂產業是個多面向的整合分工,包含下面幾個領域:
(一)作詞、作曲、演唱、演奏、錄音:具有音樂的基本素養、對音樂的熱情、執著及敏銳度。
(二)製作人:具有音樂的基本素養及音樂的敏銳度及領域專長,例如市場眼光、經營思維與執行能力等。
(三))燈光、舞台、攝影、服裝、造型、舞者:具有領域專長。
(四)媒體公關、行銷企劃:宣傳手法嫻熟且創新,善於人際關係互動。
(五)律師:精熟於音樂版權相關法令。
二、台灣流行音樂產業發展歷程簡表:
分期
|
社會脈絡
|
產業特徵
|
資本
|
||
音樂風格
|
消費方式
|
生產模式
|
|||
國民黨統治時期
1960年代∼
1970年代初
|
國家高壓統治
歌曲淨化運動
歌曲審查制度
|
淨化歌曲
|
廣播
錄音磁帶
國家慶典
|
垂直整合
分工模式
|
日資
台資
|
民歌運動時期
1970年代中∼
1980年代初
|
台退出聯合國
台與美日斷交
民族主義高漲
|
淨化歌曲
校園民歌
|
廣播
錄音磁帶
校園活動
|
垂直整合
分工模式
|
台資
|
產業建制化時期
1980年代∼
1990年代初
|
台灣經濟起飛
反對運動盛行
歌曲審查制度廢止
|
偶像歌星
創作歌手
|
CD、磁帶
校園活動
KTV
|
協力網絡
分工模式
|
台資
|
全球化運作時期
1990年代迄今
|
民主意識崛起
資訊技術發展
國際資本流動
|
風格多元
百家爭鳴
國際巨星
|
演唱會
數位音樂
KTV
造星運動
|
專案彈性
經理模式
|
跨國資
台資
|
全球化或數位化所造成的影響究竟是正面或負面?端看從什麼樣的面向,站在何立場而定。
(一)就經濟層面而言,數位科技的普及,包括進步檔案壓縮技術、廉價的燒錄設備,使得全球唱片市場普遍萎縮利潤減少。但全球化或數位化有利於商品的流動,只要建立完善的「獲利模式」,無疑的也將為台灣的唱片工業帶來豐厚的利潤。
(二)從文化面向而言,其所塑造與囊括的音樂文化,不論是同質或異質、全球或在地、主流或非主流,都是由「全球」,至少是區域的市場、資本所選擇的,而不僅是「台灣」的經營者或閱聽眾。
(三)就音樂工作者而言,不論是走什麼樣的音樂風格,想一圓明星夢都不再是難事,數位科技使得錄音及編曲設備不再高不可攀,更多人可自行錄製及發行音樂專輯,開啟獨立創作音樂的新民主階段。數位化於小眾的音樂工作者意義更大,不僅舒緩經濟壓力,更使得他們能擺脫「勞工」的角色,做自己的老闆-音樂、樂手、公司都是獨立自主的。
(四)而真正受僱於唱片公司的「媒體勞工」,反而受到衝擊,數位化後,對實體的唱片的需求逐漸減,傳統的生產鏈的勞動價值不再,這些負責唱片之發行與行銷的工作者已面臨轉型的挑戰。
(五)就音樂數位產製流程優勢而言,數位產製流程對唱片產製正面影響,直接反應在成本、作業及品質的控管上,並提升唱片公司在製作部分的掌握力。傳統類比的錄音切點剪接,只要一個步驟錯誤就必須全部重來,但透過數位錄音技術,電腦能自動將切點接得順暢流利,並且能夠在一個點上重複編輯數位化除了節省時間、費用,且效果更好,亦有更多的選擇。
(五)就音樂數位產製流程優勢而言,數位產製流程對唱片產製正面影響,直接反應在成本、作業及品質的控管上,並提升唱片公司在製作部分的掌握力。傳統類比的錄音切點剪接,只要一個步驟錯誤就必須全部重來,但透過數位錄音技術,電腦能自動將切點接得順暢流利,並且能夠在一個點上重複編輯數位化除了節省時間、費用,且效果更好,亦有更多的選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