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17日 星期三

「心智圖」之小小實驗


一、資料來源:社會第十一冊(翰林版)第三單元社會的變遷

二、課文內容:3-1人口問題面面觀--人口政策的變遷
臺灣光復以後,由於社會漸漸安定,出生率逐漸上升,加上醫療衛生的進步,死亡率逐年下降,造成人口總數加速成長。
民國50年代,受到人口快速增加的影響,政府積極推動「家庭計畫」鼓勵節育,加上由農業社會進入工商業社會後,人們對養兒育女觀念的改變,出生率逐漸下降,人口成長才漸趨緩慢。
◎出生率的持續下降,雖然暫緩了人口的成長,但因出生嬰兒數的減少,人口平均年齡會逐漸上升,同時也可能在未來產生人口遞減的現象。因此,鼓勵適度提高生育率,以維持人口合理的成長,並加強人口素質的提升。


                  我是民國57年生,                              我是民國87年生,                 
                      那年的新生兒數約39萬人。            那年的新生兒數約27萬人。                  

 
我們一班有60個人,                    我們班上有35位同學,
         哇 ! 競爭很激烈耶 !                      希望班級人數還能更少些。        

             
  我有三個兄弟姐妹,                    我是獨生子,沒有兄弟
    所以常常要學習分享,                  姐妹,雖然我可以獨享,
                        而且長大後我們常互相照應。          但有時也會覺得孤單,不知長大以後…。


三、問題討論:
 民國89年國小一年級的學生數約32萬人,民國99年國小一年級的學生數約21萬人。學生人數減少的現象會為社會帶來哪些影響

四、實驗方式:
(一)先由老師講述完「人口政策的變遷」課文內容後,先請學生自己思考上述之問題,並用鉛筆記錄於紙上。
(二)第二階段,則將全班三十位小朋友,每五人分成一組,小組討論彼此的答案適當與否,並將小組討論時,由其它成員處學習到的部份,用藍原子筆記錄下     來。
(三)第三階段,全班同學發表各自的想法,並寫在黑板上,集思廣益後,將從其它小組發表中學習到的部份,用紅原子筆記錄下來。

五、學生討論後之記錄:

(一)自己的想法用鉛筆記錄,小組其它成員的想法用藍原子筆記錄,全班集思廣益後學到的部份,用紅原子筆記錄。



(二)單獨回答問題時遇到困難,但能透過小組的討論、全班的發表進行學習。


(三)小組成員間互動不佳,無法收集到其它人的想法。

(四)

(五)


(六)個人回答問題時,大多數學生比較能想到學生人數減少的好處,例如活動空間增加、分享的資源較多、老師的負擔較輕等,因為較貼近生活的狀況。但對於「勞動人口不足」、「經濟發展   減弱」、「國家總生產力減少」等現象較無法體會,因此大多是透過全班討論時,經少數同學發表後記錄。
(七)對於透過小組討論、全班討論而記錄下來的部份,並不能完全確定是否真的懂了或學會了。




<!--[if !vml]-->
<!--[endif]-->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