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12日 星期六

聲音影響我們的四種方式



聲音影響我們的四種方式
Julian Treasure
提問
聲音影響我們有哪四種方式?
世界上最強而有力的聲音是什麼?理由為何?
設計音景的程序為何?
廣告聲音的黃金準則為何?

心智圖中,
黑色字體為第一次連續播放時記錄之關鍵字:
紅色字體為第二次播放時(可暫停播放)之紀錄;
綠色字體為搜尋相關概念之延伸。


心得
第一次播放時,會因為來不及書寫而影響到後續內容之觀看,因此有只記錄下前面的內容,而忽略了後面的部份的情形。對於不懂的部份,第一次觀看時會因為來不及思考或是正依舊經驗思考中,而整大段忽略或只記錄到思考中的關鍵字,第二次播放時才能暫停播放,邊思考,邊記錄,但仍有不懂,整理資料時再由網路搜尋相關概念,但部分概念稍新穎,資料搜尋仍不夠完整。

2012年12月18日 星期二

101年十二月份

101.12.13
一、資料資訊知識智慧

二、()前測:平均數、標準差、t檢定
()歷程:值或量的改變。
()後測:探究What’s  happen?分析其原因
(可個別訪談,找出理由)
()延宕測驗:六個禮拜後,測試遷移效果。

三、內容分析法式最早知識管理的方法。例如:分析報紙半年內關於環保議題的報導。

四、編碼(Coding)所謂編碼:即以數字或文字(通常為阿拉伯數字或英文字母)代表某種人、事、物涵義,用來取代此涵義文字;其具有唯一性及彈性,最終目的在於處理繁雜資料而獲得有效的系統分類。

五、統計分為:
()敘述統計:是從收集的資料中取得描述產品或製程特徵量(已知)
()推論統計:利用抽樣所得的資訊對未知的製程參數做出結論(未知)

六、依學習方式分為
()瀏覽者(Browser)
()學習者(Learner)
()研究者(Researcher)

101年十一月份

101.11.01
一、定義必須建立在共同知識與相同的經驗,經過討論,才能形成知識。 例如:校外教學的所見所聞,透過討論而成為知識。
二、編序教學法
(一)編序教學法是將教材按照程序,編成許多細目以便學生自習的學習方式。
(二)學生藉由教材從簡而繁由淺入深的順序學習,就像階梯一樣,循序漸升,只要第一階層學會通過,就可晉升至第二階層學習;等第二階層通過,便可以一、二兩層的經驗為基礎,晉升到第三層學習,層層而上,最後達到預定的教學目標。
(三)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立即核對結果,便能增強學習效果,在教學中我們所看到的教學機與電腦輔助教學(CAI),皆是運用編序教學的原理。
三、    Dan Pink:談教人意想不到的激勵科學


101.11.15
一、先備知識先備知識就是個人吸收新知識的基礎,此知識不只包含學科所需之知識,同時 個人對於事物的理解方式、學習的模式、認知的建構方式都屬於個人先備知識
二、前測:學生的起始能力。
    後測:包含認知、情意、技能三部份,例如:知識的學習成效、滿意度等


101.11.22
內容分析法Content analysis):
()運用於18世紀瑞典,自1930隨著宣傳分析和傳播研究的發展而興起。
()此方法最先被用在報紙內容分析研究,隨著研究方法的成熟,和電腦科技與統計軟體的進步,已被廣泛的運用在傳播學術和其他社會學科,並成為了重要的研究方法之一。
()透過量化的技巧和質的分析,以客觀和系統的態度對文件內容進行研究和分析,分析傳播內容中各種語言和特性,不僅分析傳播內容的訊息,而且分析傳播內容對於整個傳播過程所發生的影響,藉以推論產生該項內容的環境背景和意義的一種研究。

101年十月份

101.10.04
一、資料透過組織、統計形成資訊,資訊經由運用成為知識。

二、數位學習的重點並非科技,而是學習端的改變,電腦或載具只是當中的連結。

三、From heart . 科技的功能設計、服務設計最重要在於符合人性。

四、Steve JobsStay hungry, stay foolish!「求知若渴,虛懷若愚」。
()串連生命的點滴
()愛與失去
()死亡

五、不要放棄過去專精的東西,過去的經驗造就現在、未來的基礎。

六、「數位學習」思考的面向:
() 數位學習過去與未來發展的趨勢
() 數位學習發展的學習策略與教學策略
() 數位學習的工具與學習平台


101.10.11
Mind your language.
Patricia  Ryan--語言的消失及英語的全球化


101.10.18
一、知識獲得的途徑
()藉由邏輯
()藉由數學證明
()藉由科學方法
()藉由嘗試錯誤法
()藉由演繹、推理
()藉由經驗,做中學
()藉由直覺
()經由辯證
()藉由見證
()藉由觀察
(十一)存在於語言、文化或傳統中
(十二)藉由對話、訪談
(十三)藉由冥想

二、    知識的分類
()描述性的知識、程序性的知識、操作型的知識
()隱性知識、顯性知識


101.10.25
一、康德的三大批判三大批判》德國古典哲學家康德的著作系列。康德的一生可以以1770年為標誌分為前期和後期兩個階段,在後期從1781年開始的9年中,康德出版了一系列涉及領域廣闊、有獨創性的偉大著作,給當時的哲學思想帶來了一場革命,它們包括:
() 純粹理性批判》(1781年)
() 實踐理性批判》(1788年)
() 判斷力批判》(1790年)
 

二、課程設計的類型分為三類:
()學生中心:以杜威主張「做中學」為代表,老師的責任,是根據學生的智力和身體的發展,找出最能夠滿足學生身心需要的教學活動。
()學科中心:以學科、老師為中心,教學工作者的主要工作,是詳述教學目的以及整個課程的順序。
()社會中心:以社會問題、需求及工作為焦點。這種類型與其他兩個課程類型都是相關的。

101年九月份

101.09.27
學習歷程與知識資源:

一、    簡單描述過去知識獲取的歷程
小學時以課堂上老師所講授的內容為主;到國、高中,除老師課堂講授,也會從圖書館中藉閱感興趣的書籍,但大多以文學性書籍為主,所吸收也較散亂;大學時,透過小組的討論,學習整理、分析、報告的能力,經由個案研討的方式,轉換所學。

二、    檢視後描述目前的知識資源為何:
目前獲取實務上經驗的來源,多以學校研習、網路線上課程、學群討論分享、教學觀摩為主;理論基礎的獲得,則以研究所課堂所學、圖書館資料的搜尋、網路資源蒐集為主。

2012年12月12日 星期三

知識管理的定義、起源與發展


一、         知識管理的定義
    Allee1997 知識管理是將隱性知識轉化成外顯知識以利更新、分享與補充的過程,也就是研究知識如何形成以及人類如何學習善用知識,將知識轉化為最大限的生產力。

二、           知識管理的起源
    斯威比Karl E. Sveiby)博士,於1986年用瑞典文出版了《知識型企業》,使他成為知識管理理論與實踐的瑞典運動的思想源泉。1987年,他和英國知識管理專家湯姆·勞埃德合著出版了《知識型企業的管理》一書,提出一整套知識型企業管理理論和實用方法,成為知識型企業管理的開山之作。1990年,斯威比出版了《知識管理》一書,是世界上第一部以知識管理為題的著作。為什麼需要知識管理
· 知識成為最主要的財富來源
· 形成競爭優勢需要知識管理
·企業的可持續發展要知識管理
·優化企業經營需要知識管理
·信息技術的發展催生知識管理
     (MBA智庫百科)

三、           知識管理的發展
20世紀70—80年代
開始出現一些超文本/群件應用系統,依賴人工智慧專家系統知識管理系統(KMs),以及諸如知識獲取知識工程以知識為基礎的系統基於電腦的存在論等觀點
20世紀80年代中期
儘管古典經濟學理論忽視了知識作為資產價值,而且多數組織缺乏管理知識的戰略和方法,知識(以及它以專業能力形式的表述)作為競爭性資產的重要性已經明確化
1989
一個美國企業社團啟動了管理知識資產項目
1989
有關知識管理的論文開始在《斯隆管理評論》、《組織科學》、《哈佛商業評論》以及其他刊物上出現
1989
適於組織學習和知識管理的第一批專著也開始出版,如聖吉《第五項修煉》Sakaiya的《知識價值的革命》
1989
國際知識管理網路(IKMN)在歐洲創辦
1990
許多管理咨詢公司開始實施企業內部的知識管理項目,而且一些著名的美國、歐洲和日本企業建立了重點知識管理項目
1994
IKMN又吸收了位於美國的知識管理論壇和其他與知識管理相關的團體和出版物,公佈了對歐洲企業開展的知識管理調查的結果
1995
歐共體開始通過ESPRIT計劃為知識管理的相關項目提供資助
                                          (MBA智庫百科)

隱性知識、顯性知識及知識的轉換


一、隱性知識與顯性知識
 (一)Polani的分類
    1、外顯知識:是指「可用文字、數字、圖形或其他象徵物(Symbol)清楚表達(如手冊、書本、程式)的知識,即可定義、可擷取的知識,而且溝通容易。」
    2、內隱知識:是指「高度個人化,難以正式化,只可意會不能言傳,而且深植在個人的經驗、判斷、聯想、創意、潛意識之心智模式內的知識。」
 (二)Alavi & Leidner的分類
    1、認知的內隱:是指儲存在人類的心智模式內,難以外化表達的一些抽象觀念、判斷、直覺。
    2、技巧型內隱:是指要透過身體力行,不斷地練習與訓練地由「實做中學習」,才能獲得的技能。

二、內隱與外顯知識主要的特性差異
特性
內隱
外顯
本質
直覺、想像力、創意或技巧,無法清楚說明、相當主觀
可編碼呈現、可清楚說明、較客觀
正式化程度
不容易文件化、記錄、傳遞與說明
能經由編碼利用正式的文字、圖表等有系統地傳播
形成的過程
由實務經驗、身體力行及不斷試誤中學習、累積
對於資訊的研讀、瞭解、推理與分析
儲存地點
人類的心智
文件、資料庫、圖表、網頁等
媒介需求
需要豐富的溝通媒介,例如面對面溝通或視訊會議才能傳遞
可利用電子文件傳送,如E-mailFTP,不需太豐富、複雜的人際互動
重要運用
對於突發性、新問題的預測、發現與解決、創新
可有效完成結構化的工作,如工作手冊
 http://tw.myblog.yahoo.com/jw!ytnIpBCLFRmBkKm1Uf6qc48-/article?mid=293

三、知識的轉換:知識轉換的過程,就是內隱知識與外顯知識互動的結果,視為知識創造過程,並透過知識循環的運作 ( 亦就是內隱知識與外顯知識的互動與轉換循環過程 ),而有四項基本的知識創造形態且產生不同的知識類型

(知識管理,溫源鳳,湯凱喻,2007)